从昨天办公室发生的一个小故事开始讲起吧。
咱们的客服朱朱最近在减肥,可是那会她又馋虫难耐,想喝奶茶,但良心上过不去。于是乎,她就自言自语的问了一句:“大家可否允许我再增一下肥呢?我好想喝奶茶。。。”
“你想喝就喝呗,反正肉是长在你身上。。。”
“当然可以啦,反正又不管我们的事,你自己负责就好啦。。。”
看着朱朱默默去冲奶茶的身影,小编突然冒了一句出来:
“朱朱,就算你胖了,我们也爱你~”
朱朱立即笑着回过脸来,那表情就跟闪电一样一样的~
“哈哈,还是小编会说话~么么哒~”
也许这是最常见的对话了,之前的回答也是最常见的回答了。
这是你的事,自己负责哦。
这句话不论从什么角度上来说,都是绝对没问题的,本来就是你的事情嘛,你想做就做,我又不会干涉你。合情合理吧,但是你有没有发现,总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
关系,少了我和你之间的关系,一种承诺参与的关系。
如果把这句话翻译得更直白一些就是:这是你的事,跟我没关系,造成什么后果我是不会对你负责的。有没有一种冷冷的,和远远的距离感?听到的人内心会接受到一个信息:哦,如果我发生了什么事,他是不会支持我的,他跟我撇清关系了。
而另一句:就算你胖了,我们也爱你。是不是有很不一样的感觉?
我们用一个很相似的场景来解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有两个刚刚学会走路,想出去独自探险的小孩。他们第一次放开妈妈的手,蹒跚着离开。这个时候第一位妈妈说:“是你自己要走的哦,摔倒了我可不扶你!” 而第二位妈妈说:“没事,你去吧,跌倒了有妈妈在。”
你猜这两个小孩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谁会更勇敢的面对这个世界?
不少家长都会抱怨孩子,在行为问题上出现各种偏差。为什么考试总是考不好?为什么居然学会撒谎?为什么总爱臭美?忙碌的家长们就一直在行为层面上,各种苦口婆心,各种想尽办法“纠正”孩子。
而,行为只是动机的外显罢了。
如果你真的耐心的去询问孩子,为何如此?他们会告诉你为什么。
因为如果我考不好,爸妈就不爱我了,所以我很害怕,越害怕越考不好;因为他们不允许我犯错,所以,也许撒谎是个好办法;因为如果我不可爱,就没人会爱我,所以我必须要让自己美美的。
很多得意洋洋吹赞这自己孩子多牛逼的家长,也许不知道他们的孩子,是怀着“我必须要考好,不然我是不被爱”的恐惧在前行。
因为,父母只爱那样的我们。
父母总是会担心孩子的行为得不到纠正,这点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给这些行为贴上道德的标签。撒谎的孩子是道德败坏的,爱美的孩子是虚荣的,偷东西的孩子简直就是无可救药了。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You did something wrong” 变成了 “You are something wrong”。
你做的事情是不好的,消无声息的变成了你这个人是不好的。稀里糊涂中,孩子会长出一种羞耻感:哦,原来我品德不好,我的存在就是不好的,我的存在就是一个错误。你猜孩子会有什么感觉?
所以,很多家长完美的把自己的孩子推向了自我厌恶的深渊。当然,说得严重了一些,不过确实有点这个意思。
其实没有一种行为是不能被接纳的,背后都是被卡住的情感。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如果一直这样怎么办呢?其实就是因为一直不被接纳,才会卡在那里。
如果你真的对孩子说:宝宝,就算你笨,成绩不好,妈妈也爱你。就算你丑,妈妈也爱你。就算你经常犯错,妈妈也爱你。孩子就会放下心来,他们会更踏实,更安心,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了。
其实孩子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我们是从未长大的巨婴。
看看你在追求什么,渴望什么,你就知道你害怕它的反面了,因为那是不被接纳的部分。
四号之所以那么情绪化,正是因为那些情绪从来都不被允许完全的表达,才一直卡在那边。如果你真的对他们表达出:不管你多么的情绪化,多么的任性,我都爱你。你猜他们还会继续闹吗?
二号那么为你付出,正是因为他们觉得不付出的话,是不被爱的,会被抛弃的。所以,才拼命的为你付出。如果你对他们持续的表达:就算你不付出,我也爱你,你猜他还会继续疯狂的付出吗?
九号无法拒绝别人,因为他们从来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你如果拒绝我,你是会受到惩罚的。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倾向于跟你保持一致就好。如果你对他说:就算你跟我不一样,就算你拒绝了我,我对你的爱丝毫不减。这是不是最美的情话呢?
所以,我们之所以长成现在这个样子,主要是由“我们不能变成什么样的人”决定的,而不是“我们渴望变成什么样的人”。因为是被恐惧驱动,所以很难有真正自由的感觉。
所以,去看看你在渴望什么,在回避什么。
也许,你可以做自己的父母,告诉自己说:
亲爱的,就算你不够优秀,我也爱你;
就算你有点丑陋,我也爱你;
就算你生气发怒,我也爱你;
就算你悲观消极,我也爱你;
就算你迷茫无助,我依然爱你。
给自己一点拥抱,给自己一个温暖的碰触,告诉自己:不要怕,一切有我在!
近期课程:
系统微课:
地面课程:
第十届裴宇晶博士九型人格专业课(阶段II)——副型、侧翼、动态变化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