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我看到了你
其实那只是我自己
文/第十一届学员L
记得在裴导二阶段的时候,听一位四号老师分享她经历。当时我无法控制自己内心,感到非常悲痛。我感到疑惑:为什么自己总是能从别人故事中感受到深深的痛苦,而如果她那么痛苦,又怎么能够笑着说呢?
我开始怀疑,这个痛苦是对方的,还是我自己的。我问裴导——我感受到的痛苦到底是谁的?我的?还是她的?
裴导说,那是她自己的痛苦,她走过来了,并得以成长,所以她可以以乐观的态度分享出来。如果你感受到了她的痛苦,是因为你心里有一样的痛苦。
我当时只是明白这个概念,并没有真正理解。
最近,我开始慢慢觉察,自己好像在不断在把自己的需求转移到别人的身上。就像昨天,我和老公开车出去有事。临近中午,我感觉肚子饿了。但我发现自己却问老公:老公,你饿了吗?
老公说:还好!
我想:哎呀,不是他饿了,真的吗?
我又问:你早上吃了什么?
他说:叫了外卖。
哦,真的是我饿了,不是他饿了。
接下来,我就沉默了。他开着车,还接了个电话。我发现自己瞬间很饿,而且有些愤怒。那些愤怒开始说话:你不饿,也不考虑我饿不饿!我都快饿死了,一点都不关心我,一点都不爱我!!!后面越想越惨,整个人都不好了。我非常难过地看了老公一眼,发现他很淡定的开着车,完全没有感受到我的变化。
突然,我觉得不对,好像我的模式又开始了。是我没有表达出我的需求,而他压根不知道我饿了。
那为什么我会瞬间很饿呢?我回想了一下,如果老公说,我饿了。那我就不会觉得饿。因为我会认为那个饿是他的,然后,顺理成章的他吃饱了,满足了,我就满足了。但是今天,他说不饿,那这个是我自己的饿。不会吧,别人都没需求,我怎么会有需求?而且我表达不出来,满足不了,太可怕了!
这个发现让我吃惊。
后来,我鼓励自己把需求说出来。我说:老公,我好饿!
老公说:嗯,那去哪里吃?现在就去。
我心里窃喜,老公还是很关心我的嘛。去哪吃呢?想不出来,于是我说:随便!
老公说:又随便?每次让你决定都说随便,不满意又挑剔。
我说:今天不会啦~
然后,他把车停在一家面馆前面,准备去吃面条。我突然很不爽,心里活动开启:我最讨厌吃面了,我想吃饭。什么品位,这家一点都不好。我心里很不开心,然后就背对着他,表示不满抗议。我瞄了他一眼,压根没理我,我也是醉了。而且我实在没有能量说出心里的话,我已经提出一次要求了,已经用完了勇气。
我感觉二号在自己的需求方面像婴儿一样无力表达,她期待身边的人像母亲一样懂她呵护她,期待自己可以不用说话,妈妈就能知道自己的需求,就能满足自己。如果得不到满足,只会哭闹,让身边的人不知所措。
想到这里,突然发现,自己还活在婴儿时期,还嗷嗷待哺。而我已经不是婴儿了,我会表达,我有需求,也能自我满足。这一转念,突然有了力量,我告诉自己,先吃,不好吃了,就换。后来我发现,不是这家面不好吃,而是当时我想吃饭。而这个需求我现在才觉察到。
此刻,我深刻的体会到裴导说的二号的防御机制——“压抑“。压抑所有的需求、感受、欲望、……关于我的一切我都想把它压抑了。而如果把这些都压抑下去,二号还如何体验自身呢?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还如何期待别人来满足我们呢?
还是先好好爱自己吧!
裴宇晶博士点评:
文中的二号防御机制描述地活灵活现,非常接地气。文中说的“婴儿模式”很新颖,这恰恰就是一种我们早期体验到的“无条件的爱”(2号的高层光辉),每个人都在爱中,自然地爱与被爱。然后,当我们活在世间,我们发现不是这样了,二号就开始掉层。不过仍然在模拟那个“无条件的爱”——压抑自己的需要、欲望、感受,总是努力去付出爱来换取被爱。他会发现只有他是爱的,其他人却在索取而不感恩,所以就会受伤,失望,抱怨。
本文可以帮助二号更清晰自己的模式。二号的防御机制——“压抑”就是压抑关于自我的一切——需要、感受、欲望……然而爱的天使,首先是自己被滋养,而不是作为爱的“先进分子”。
你凭什么没有需要?爱不是牺牲,也不需要牺牲。每个人都是爱的源头,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付出爱、接受爱,当2号放下了“我是付出者”的骄傲时,坦承自己也需要被爱,他们就活在了爱的自然流动中。我们“共浴爱河,彼此不谢”,这就是二号的高层光辉——无条件的爱!
相关链接: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裴宇晶博士最新课程安排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