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都开始追求成长,开始关注内在,做一些自我探索。不管是学九型,还是学心理学,我们对自己的了解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清晰了。但是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们,始终过不去,那就是:为什么道理我都懂,但却做不到呢?
因为你只是头脑中明白,并没有真正去体验。
还有,你在逃避吃苦。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坊间似乎流传着这样的一种倾向,那就是鼓励正向,积极为王。不少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期待,孩子开心就好,其他的不重要。而我们对自己也有一些期待,特别是在心灵成长之后,那就是觉得平和、开心、快乐才是显示自己内心成长的标志,如果你的内心充满冲突、愤怒、恐惧,那你还差的很远。
满满的正能量啊,那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但有的时候,这更像一种病!
小编的原生家庭在外人看起来是幸福满满,快乐多多的家庭。父母恩爱,相濡以沫,几十年从不吵一架。家庭中很少有不和谐的声音,一切看起来都平静而美好。父母对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你开心就好,我们对你没有其他的要求!
没错,小编看起来是平静的,快乐的,展示给别人的就是这样样子。而只有我自己清楚,内心时常汹涌澎湃而无处发泄的的情绪,那想要破坏一切的冲动,以及无边的恐惧和战栗。
什么叫做“只要你开心就好,我们对你没有别人要求?” 反过来讲,就是你不允许不快乐,那就是我们对你的要求。
记得每次我展现不开心,不快乐的情绪的时候,母亲总是会积极正向地“鼓励”我:“这有啥啊?这点小事用不着不开心。都是你心理作用,不要多想,越想越不开心。” 当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内心是很不舒服的,因为觉得母亲并没有真正看到我,理解我,无法共情。同时我也能感受到她的焦虑,因为她无法承受我的痛苦,于是就想尽快地把我掰过来。在把我掰到开心的这条路上,我母亲具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她会一直跟你讲,一直跟你讲,直到你受不了,只能做出妥协,假装自己已经开心的时候,她才会“放过”你。
母亲不断矫正我的情绪的举措,其实是对我进行二次伤害,当然她自己是完全不知道的。只是因为我的悲伤,唤起了她的焦虑,让她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好母亲的自恋受伤,于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对我进行纠正和改良。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的情绪一直很波动的原因,因为从来不被看见和接纳。
只能让自己快乐,意味着难以承受痛苦。既不能承受自己的痛苦,也不能承受别人的痛苦。一点就着,一着就跑。
对于逃避痛苦,我们的智慧是广大的。甚至可以说,我们会花一辈子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件事情。逃避到快乐中去是一种方式,前面已经叙述过了,下面还有几种,看大家有没有躺枪的。
逃到思维中去。大家会学习很多理论,包括九型,精神分析,或者其他的心理学门派。我们会开始自我分析,我出现这种行为和感受的背后是什么,有时候也往往很准确。而且,我们喜欢总结一些规律和公式,用一些术语来描述自己。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就是做不到的情况,因为思考本身就是防御。一遇到事情,我们就马上开始思考,开始分析,开始逻辑化,开始整出一套套的理论来,完美的规避了案发当时去体验自己感受的风险。
当然与人讨论或者交流在某些时候同样是防御,你让自己被纷乱的想法所充满,把注意力放在思考或者外在,好回避去体验内在其实已经汹涌的情感。有些时候,我们需要交流,而有些时候,我们真的需要一个人静静呆着,去直接体验和面对那些个汹涌澎湃。
逃到工作中去。这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方式,因为情感隔离。让自己不停的忙碌,以至于没有时间去思考和体验自己。这种方式的好处是,一不小心可能就获得巨大的成就和财富,而坏处是,你根本无法停下来,也不敢停下来。死在跑步机上,挂在工作台上,这样的事情似乎越来越多了。
我还想说一些人,总是对世界充满美好的幻想,总觉得世界总是好人多,大家都很好,很有爱。遇到坏的事情,就像做梦一样,不敢相信,无法接受。总渴望纯粹,公平,以及创造更加美好的人间。这同样也是逃避,逃避现实,逃避残酷,逃避不美好。
与其说,我们在不断的逃避痛苦,不如说我们在逃避面对真实。逃避面对真实的世界,逃避面对真实的自己,那个其实并没有很美好、很厉害、很独特、以及无所不能的自己。
世界上有两种苦,一种是人类的基本痛苦,包括生老病死,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面对和承受的,不可避免的痛苦。第二种苦,是世间苦,天灾人祸、悲欢离合等等。
现在,我们连基本痛苦也越来越难以承受。越来越多的整容广告,养生良方,还有快餐式医疗,都在帮助我们逃避痛苦,逃避真实,不愿意让自己受一点点苦。
那应该如何吃苦呢?是个什么感觉?
打个比方,比如你盘腿时间长了,再次活动的时候,你发现腿僵住了,麻了。那个麻的感觉,大家都知道吧。就好像被千万只蚂蚁在撕咬,又好像被密密的细针扎了个遍,那个酸爽无敌啊。好痛,好难受,但是无处可逃。你只有咬着牙,忍受过了那难捱的几十秒,你才能再次享受舒适的感觉。
这就是吃苦,这就是忍受。你之所以没有逃,一来是因为这是唯一的方法,无处可逃;二来是你知道痛苦是暂时的,承受过了就会过去的,所以你才愿意选择忍受;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你知道这个痛苦只是痛苦,与你无关,不代表你就不好了。
我们很多时候不愿意承受和体验情绪,是因为对情绪本身的恐惧。我们害怕体验到自己不好、不完美,害怕体验到自己有需要,害怕体验一无是处的感觉。
但,那些感觉都真实存在着,不会因为你的逃避而消失。
你愿意去面对并拥抱那样的自己吗?
我曾经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去接纳自己伴随着抑郁症而来的各种丧失。
包括无法清晰地思考、无法处理自己的情绪、无法再流畅的写作、无法积极地待人接物。在失控的时候,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在低谷的时候,经历绝望和无助。
那些感觉统统历历在目,我不断地认清自己,看到自己的渺小,看到自己的脆弱,看到自己其实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看到自己在渴望关注的炽烈,以及内心的空虚和巨大的悲伤。
我陪伴着自己经历这一切,感受这一切,只带着一颗不放弃自己,不嫌弃自己的心,在这条黑暗的路上走着。
我发现,当你不断地允许自己受苦,允许自己去感受这些感受的时候,那些东西就走了,离开了,然后又迎来新的挑战。生命在体验和接纳中,不断翻新,不断前进。
我为我的无能而悲伤,也为我面对我无能的勇气感到高兴。
除去了全能的自恋,我看到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自己,也可以去争取,去拼搏,去努力,也可以如此爱自己,如此支持自己。
自信,就是不断面对挫折后的勇气,一种宽广,和无坚不摧。
希望你,也愿意为自己的生命去承受,去忍受,去自我坚韧的生活着。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裴宇晶博士最新课程安排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