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大家聊了聊关于强迫性焦虑的事情。选择性注意+灾难化幻想+生理反应+安全行为,层层紧扣,这种应对模式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
那,这边就有一个问题:
所有的焦虑都是不好的吗?都需要去处理吗?
当然不是。
有效焦虑值域
焦虑,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情绪,有着非常大的积极作用。
当我们处于放松无警戒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是发散的,是弥漫性的,是没有焦点的。这个时候,如果遭遇某种突发事件,我们的反应速度和敏锐度是比较低的,似乎外界的事件突然打破了我们的界限,不打招呼的迎面扑过来。这种情况最容易造成创伤,有时候是巨大的创伤,伴随一种失控和无能为力感,很久都走不出来。
而焦虑可以有效的调解我们的注意力,它就像镜头聚焦一般,把我们发散在外界的注意力收回来,集中在某一个区域。此时我们身体紧张,注意力集中,开始全神贯注在某些事情上面。我们所有的能量都被调动起来,一旦有任何事情发生,我们立即就能做出适当的反应,思维的灵敏度也比平常高很多。
在我们上台发言之前,每次考试之前,跟重要的人会面之前,这种基本的情绪都会光临,并带给我们一种积极备战的状态。良好的焦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发挥,帮助我们集中全身的能量去完成一件事情。
焦虑——表现 曲线
上图就是个体表现和焦虑的关系图,我们可以看到,刚开始的时候,随着焦虑值的提升,我们的表现其实是越来越好的,到达某个值的时候,我们可以达到最佳状态。
同时我们也看到,伴随着焦虑值的继续增加,表现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当焦虑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的表现相反一路下滑,最后动弹不得。这就是为什么平时学习很好的孩子,在重大考试的时候,经常马失前蹄的原因了。他肯定承受了过大的焦虑,以至于这种焦虑淹没了他,无法集中注意力考试。
我们再来说一说过重的焦虑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的焦虑越来越大的时候,也就是镜头的聚焦越来越窄的时候。本来我们只需要聚焦成一个圆就可以了,但是这个时候你聚焦成了一个点。你的眼睛里再也看不见其他的东西,也就是昨天说的,聚焦在了那0.1%上面。而此时也肯定伴随着一些灾难化的幻想,比如考试一定会考砸的,爸爸妈妈会怎么骂我,对我失望等等。然后身体紧张,思维开始僵硬,然后一些安全行为又开始出现。
这个时候就到了强迫性的焦虑的怪圈里面去了。
在生活当中,大家肯定有很多类似的体验,自己可以去感受一下。其实,判断需不需要去处理你的焦虑有一个简单的标准:有没有严重影响你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没有的话,一些无伤大雅的焦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不需要要过在意。
好啦,关于焦虑,就讲这么多,大家有什么疑问可以给小编留言哦!
么么哒!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裴宇晶博士最新课程安排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