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咱们缺一对一型的小伙伴。
说起缺一对一的小伙伴,反应最大的应该是他们一对一的对象了!各种抓狂有没有,经常被指责只会做事,不善亲密!在课堂上,一对一宝宝对他们的吐槽简直是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那缺一对一的小伙伴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呢?他们是真的不能亲密吗?如何开启他们呢?
一起来看看吧!
小白点这里:
缺一对一本能素描
他们平静、惯性、缺少激情、避免刺激,拖延和搁置自己的需要;
容易担心自己是一个无趣、乏味、缺乏激情、丧失活力的人;
拒绝变化,缺少冲劲、冒险精神和吸引力;
理性而公平,对人(哪怕亲密关系)没有什么特殊和兴奋感;
与人有一种淡漠的距离感,往往很难发展真正深入的亲密关系。亲密关系也可能因为缺少足够关注而出现问题。
如果用几个词来描述他们的生活,那可能是按部就班,完成任务式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准点的起床、上班、睡觉,几点一线的生活节奏。不管工作还是生活,什么时候干什么事,他们基本都有精确的指导准则。
他们不太想改变,也不愿意改变,就这样挺好,不想折腾,折腾干嘛呢!他们喜欢在他们既定的圈子里面,做一些熟悉的,习惯的,既定的事情。当然,这不是说他们不好,相反,他们的工作可能比那些一对一做的更加出色。因为他们够坚持,够努力,够平稳,够理智。他们常常能客观理性地冷静地分析,所以他们有些人做投资,做理财都非常好,能赚不少钱。因为缺乏一对一嘛,就是平稳持续的赚钱,平稳持续的有收入,他们之中能产生不少富翁呢!
他们对待工作,有一种和一对一不太一样的“热情”。应该不能叫热情,而更像是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因为一对一会有偏心嘛,而且只注重他的一对一对象,比较局限。那缺一对一的小伙伴就非常的公正了,不管是自保在前,还是社会在前,他们都有一种天下为公的感觉,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可能会持续的做公益,或者做义工,来奉献社会,体现自我价值。
而他们的几乎所有的情感和快乐,都来自于他们的工作或所属的社会团体,它们回馈给他们强烈的自我价值和存在感。
虽然他们很有毅力,很能坚持,但是他们身上总有一种缺乏活力的感觉,有点沉闷,乏味,漾不起一丝波澜。不少人都会跟他们说:“你看看,你应该做一些改变啊,去体验一些新鲜的东西啊,人生就这么一次,就这么过去了多可惜啊!”
是啊,新鲜刺激的东西总是能刺激我们的肾上腺素,给我们一种强烈的我存在着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对于缺一对一来说,可能是陌生的,会带来焦虑的。
因为缺一对一的人,有一种自我的缺失。什么叫做自我的缺失呢?就是对于我的感受,我的需要,我的情感是漠视的,无视的,这种长期的无视会导致他们对自己的感受极度迟钝,以至于后来他们都不知道他们自己确切的感受和需要了。
应该做什么的声音,总是压倒我想做什么的声音。他们几乎是彻底的自我抑制了。
而且,既然没有了我的感受,我的体验,我的情感,那么他们就很难确切的表达他们自己。所以,在和人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只可以谈事情,很少谈情感,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他们就需要用某件事情隔在你我中间,以避免情感的交互。
而他们的过度的公正本身也是一种情感隔离的表现。就是他们常常分不清跟自己亲密的人,和外面人的区别。有的时候,甚至一视同仁的对待,买礼物的话,居然给老婆和同事的是一样的。那么老婆当然会生气了,因为这实在是太不用心了。确实是的,他们确实没有用心,因为他们体会不到自己的心,也就难以体会到别人的心了。
所以,亲密关系常常是他们头疼的问题。他们常常是表面上的亲密关系,但是亲密关系不亲密。每当对方想要有表示亲密的举动,或者想要索取亲密的语言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感受到极度的焦虑,想要逃离和回避。
缺一对一的小伙伴这种难以亲密的关系模式,很可能来自于他们早期的依恋关系。他们基本上属于回避型的依恋了。当然,不是说所有的缺一对一都是回避型的,只是总的来说,这种表征特别像回避型依恋的关系模式。
什么是回避型的依恋关系呢?
就是说,在早期的母婴关系里面,婴儿刚开始都是有肢体接触和亲密的需要的。他们是如此弱小,所以需要一个强大的人来提供身体上的保护和情感上的抚慰的。但是,如果这个养育者(妈妈),是一个冷漠的人。她对婴儿的需求的反应是退缩的,抗拒的,拒绝的。那每当婴儿向妈妈索取的时候,妈妈传递的信息是反感的,厌恶的或者是麻木的,那么婴儿就会陷入到无助之中。但是如此冷漠和拒绝的妈妈也是无法抚慰婴儿的情绪的,所以婴儿体验到的是铺天盖地的痛苦、无助和恐惧。
既然表达我的需求和情感,不仅得到不回应,还会带来极大的痛苦,那么我干脆不要我的需求和情感了。同时“别人都是靠不住的”这个感觉会深深的扎根在他们心里。于是他们就关上了自我和情感的大门,贴上一个永久的封印,就此封存起来了。
以至于在成年,长大成人之后,他们的所有关系都在复制早年的母婴关系。他们投射性的认为所有的人,都和当年的养育者一样,是无法给予他们需要的。
同时早年养育者忽视他们的经验,也被他们内化,他们也一直在极度的忽视自己。
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数不清的一对一的小伙伴,在吐槽他们的缺一对一的另一半,如何的没有人情味,如何的只会给他们买东西,却从来不表达。
每当看到这一幕的时候,都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当你向一个“无心”的人去索取的时候,你能要到吗?
而真的无计可施吗?关系没有办法改变吗?
不是的,只要你愿意,你是可以重新培养他跟你的关系的。
之前说过了,缺一对一的小伙伴早年的亲密依恋是极度匮乏的,那些是令人不悦的身体感受是存储在他们身体记忆里面的。他们不会轻易的再次相信自己可以被爱,可以表达,除非你是一个安全又稳固的,可以教给他们新的依恋经验的人。
什么是安全又稳固的对象?就是,你采取一种全然开放的态度对待他,鼓励他体验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情感。当然这不会很顺利的,因为他会考验,会怀疑,你是不是又是一个靠不住的“妈妈”?只有持续的,不断提供安全鼓励的环境,他们才会渐渐的开放起来,才可能有一点点的改变。而且,这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生命低层的建构,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改变。
所以,如果你愿意也有能力去提供这样的环境,那改变就是可能的。但是如果你自己还很匮乏,想要索取亲密的话。不如放弃好了,去找一个朋友或闺蜜,满足自己的需求来的更加实际。
而对于缺一对一的人本身,去看到你不是没有亲密的需求,你只是卡在原先的体验和记忆里面。每个人都需要亲密,每个人都需要情感的交流,每个人都可以体验自己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所以,可以尝试着向相对“安全”的人,打开自己。当然,会有焦虑,会有各种不舒服的情绪,没有关系,可以带着这些情绪,继续亲密。当你不断练习的时候,当你不断有更好的反馈的时候,焦虑和恐惧的程度会慢慢的降低的。
如果我们想要更加自由的生活,就不可避免的要去冒险。我们会离开原先的自己,去到新的地方,这种感觉堪比死亡的感觉。我们可能会感到悲伤,彻底的无助,但是只有走出这一步,我们才能获取新的经验。新的经验才能创造新的感受,新的身体记忆。
改变从来都是痛苦的,愿意接纳痛苦,本身就是一种新生的勇气。
近期课程:
【十年磨一剑,专注做九型】第十三届裴宇晶博士九型人格专业班即将开班啦!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