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型四号是最犀利的思想、艺术、文化等方面的鉴赏家和批判家。
他们对不够美的事物,缺乏品位的艺术创作,矫揉造作、肤浅的著作、思想和观点,会比其他四号更不留情面地表达批判,尽管会在方式上有所柔化和克制。
相比其他4号,他们大多数时候是迂回,委婉,得体的,除非他们在表达自己立场的时候,你才发现他们确实是4号!
社群型4号常显得安静内敛,对他人的反馈尤其敏感,他们通常会极为努力地寻找一个既能接纳他们又允许他们做自己的社群。
他们特别容易被文化领域吸引,如高端时尚、艺术、音乐、文学批评、高级烹饪等,这些领域既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都鼓励艺术的多样性。
他们常对文艺作品、收藏品、设计、时装、摄影等有十分独到的眼光,也颇具有品位和鉴赏力!
他们对建立一个公正、廉洁、有序、人本主义的社会或团体、社群很有兴趣,有很多类似1号的理想主义期待。
他们是社会评论家、时事评论员、艺术批评家,喜欢观察团体甚过融入团体,他们可能参与很多群体,却从来不觉得自己属于某个群体,骄傲地视自己为一个独立的“局外人”。
他们明显感觉到在团体中自己是不一样的,他们非常矛盾,作为社群型,他们渴望归属感,渴望融入一个团体。
但作为4号,他们又渴望自己真实而独特一面被大家发现和欣赏,尽管自认为真实的自己存在很多的“不足”,另一方面。
他们又期待达到参与的团体或圈子的档次和标准,希望自己的精神思想的层次、物质生活的档次是能够“跻身其中”的,这种渴望独特又渴望融入的心理矛盾交织在一起,令他们不知道如何更深入地融入团体。
有一种孤独叫“喧嚣中的孤独”,对社群四号来说再恰当不过,对于他们参加的各种各样的团体、圈子及活动。
他们从来就没有感到自己真正融入过,总是像一个"局外人",一只脚在圈内,渴望融入,一只脚在圈外,渴望保留一些独特自我,这种“局外人”的方式让他们经常有一种无根的漂泊感,参与再多的圈子及活动也如生命中的“走马灯”一样。
他们的参与就像“接触不良的插头”——有时候融入,甚至成为活动的中心,有时又游离,甚至脱离参与的团体,琳琅满目却心无所属,不知自己情归何处,在参与活动时。
他们会竭力掩饰那种微微而弥漫的羞愧感,表现地得体、端庄、温和、有身份、有品位,偶尔还能成为聚会的焦点和中心人物,甚至会被误会为3号,但只有亲密的朋友才能看到他们心神不宁、郁郁寡欢的一面。
(裴宇晶博士《九型人格》专著节选)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