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节选自裴宇晶博士
第三届《启动三种本能智慧——九型人格副型深进班》
感谢悦雯老师的记录
开副型深进班最初的起因,源于在前年师资发展班期间发生的一个小现象。当时两个学员同住一个房间,她们都是3号,一个是一对一型,一个是自保/一对一型。
她们在一起的时候,自保/一对一的学员不怎么聊天,一对一学员总是找话和她聊。自保也是没话聊,最后就是尬聊,一对一觉得算了,心想“你可能不想跟我说话”,就不连接了。
这时候第三个人来了,突然,自保/一对一的人就和新来的同学聊的很嗨,这个时候一对一的室友很受伤。
在当时,这个部分没有办法展开这么多,后来我觉得必须要单独开一个副型深进班,我们才能解释清楚这个问题。
我们通过访谈自保/一对一的同学,她并没有不喜欢她的室友,她也不是说更喜欢后来的那个同学。因为第三个同学的到来构成了社交场,逼迫她进入了一对一状态。
还有一个个案:妈妈是社群/一对一,女儿是自保/一对一。妈妈缺自保,女儿缺社群。
妈妈缺自保,怕独处。在家的自保场里,妈妈呈现的是一对一,所以妈妈在家里黏女儿。女儿在家的自保场里很舒服,不需要跟妈妈连接,所以女儿想摆脱妈妈,妈妈却老想找机会去和女儿聊。
但是母女两个出门了,好多人在一起了。这个时候就成了社交场,女儿缺社群,在社交场里无法自保,又无法面对社群,于是女儿被迫变成了一对一,女儿开始黏妈妈了。
但是,这个时候妈妈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正在自己的第一副型里享受,不喜欢被女儿粘着。女儿就觉得“妈妈,你在报复我”,其实没有,原理就是本能类型随着场合的变化开始切换。
副型的个案特别有意思,往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如果你不明白副型,你是不知道为什么的。妈妈和女儿无论在家里,还是在社交场合,她们都无法一对一。这个就是相冲结构。
有很多家庭里面的结构就是两个人没办法黏在一起。因为在家里,我黏你,你不要;在外面,你黏我,我不要。假设她们不是母女关系而是夫妻呢?就会很容易导致分手、离婚。
它的原理非常简单。在你缺失本能类型的场合下,你没法满足你的第一本能类型,又无法面对缺失的部分,个体就会用第二本能来保护自己。我们每一个性格都会这样。
如果你是社群/一对一,你在无法社群的时候呈现一对一。也就是有社群,优先社群,没有社群,就只好一对一,所以第二副型是退而求其次的。
比如在独处的时候,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就特别想找一个人了。因为找不到一个人群,才找一个人,并不是他喜欢找一个人。所以本能类型是顺序递减的一个过程。
社群/一对一的人可能在家里想来点激动的东西,比如听音乐啊,连接一下,都是在自保场合呈现出一对一的状态。
再比如自保/社群的人,他们在一对一的时候,会怎样呢?我见过两个自保/社群的人谈恋爱,他们谈恋爱的时候竟然很客气。
专业班上,有一个学员,她老公就是自保/社群型,她老公给她打电话会说“你好”“谢谢”之类的用语,非常客气。
老婆就觉得老公怎么还这么客气,难以接受。这个老公为什么客气呢?是因为在一对一场合他最不适应,所以他选择了社群。虽然是亲密关系,但是采用了类似于社会距离的关系。
所以自保/社群的人,在公共场合有可能不大愿意牵手,不愿意特别亲昵。因为他们是缺一对一的,所以在一对一的关系里,他们活在第二副型即社群里,就会很客气。很多自保/社群对自己的亲人很有礼貌,这种礼貌是莫名的。
同样,一对一/社群的人在自保的时候,他们就很想有一些人。比如在他做很枯燥的事情的时候,例如做报表、算账、搞一些很费劲的事情的时候,他特别喜欢号召大家一起来做。这样就社群了,这个时候他就能把枯燥的事情解决掉。
副型的结构是非常有趣的。三种本能类型的切换规律,你get到了吗?
想要了解更多系统的内容,
欢迎参加九芒星的地面课程哦!
【IEA国际认证】第十七届裴宇晶博士九型人格专业班报名开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