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型的家长往往非常看重孩子的合群性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以及自己能设法运用关系、整合资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缺社群型的孩子往往不具备这些能力,他们经常呆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爱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喜欢一个人画画,一个人看书,一个人玩游戏,往往说话声音小,显得很安静,或者比较较真、固执、不守规则、难以通融,待人接物方面不够活络。
在社群型家长眼里,缺社群孩子容易被定义为“不懂事”、“缺乏合作意识”、”内向”、“不合群”、“不懂礼貌”、“格格不入”、“没有眼力价”、“不讨喜”、“害羞退缩”、“发言声音小地像蚊子叫”……甚至担心他们会不会有“自闭倾向”,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样以后到社会上怎么混?
缺社群的孩子天然抗拒融入社群,家长可以透过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主动地融入他们。创造同频的沟通环境,以打开孩子的心门。
缺社群的孩子往往有自己相对独立、丰富、深入的内心世界,但不一定会展示出来,他们需要家长主动去发现和聆听他们内在的声音,发现他们未充分展示的独特才华和潜能,关注他们所感兴趣、沉浸的领域,鼓励并引导他们去发展自己的天赋和潜能。
如果留心观察缺社群孩子,他们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他们独特的偏好及内在才华。社群型家长要放下让孩子具有自己优势的期待,若是适时引导,以孩子的天赋去支持他们。
缺社群型孩子需要透过专注于内在的才华,收获内在的自信,从而才能把自己专注的东西向外去分享,所以缺社群型孩子的社群是需要靠他们的专长、能力和天赋去社交,而不是察言观色的社会交往能力。
当他们去表现他们自身的优势,无论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还是擅长的领域,并且周围人表现出肯定和热情的时候,他们就愿意去社群。
因此,社群型家长可以通过协助孩子发挥自身才华和独特天赋,让缺社群孩子透过专业、兴趣来获取社群本能的信心、桥梁和通道。
同时,如果需要发展缺社群孩子的社交技能,一定要尊重他们的节奏和方式,比如不要让他们第一个上台,给一些缓冲时间,让他们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才可以会越来越放松他的社交,当家长越是强迫、批判,他们就会越抵触社交,缺社群型人对于陌生场合所有眼神聚焦在他身上的那种感觉是天然恐惧的,这一点社群型家长往往难以体会,也是必须了解的!
社群型家长需要明白,孩子是多元化的,而不用我们认为重要的那些我们容易安身立命的,我们自鸣得意的那些优势!缺社群型孩子可能做不到你所能做到的资源整合能力或者人脉交往能力,或者能够吃得开你、混得开,合作能力强,说话或做事得体而有分寸。但孩子是一个不同的个体,不能作为家长的复制品,哪怕是复制家长的优点。这是很多家长的执着和误区!
总之,针对和自己截然不同的缺社群型孩子,社群型家长需要:
1、主动发现缺社群型孩子专注、感兴趣、有潜力和天赋的领域,欣赏并鼓励孩子在该方面深入发展和公众展示。
2、放下评判,对孩子更有耐心,尊重他们社会交往的方式和节奏。
以上这些,有助于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整合社群本能。
——裴宇晶博士本能副型新书手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内容
我“败家”,还是你“抠门”——自保和一对一夫妻的“双十一之战”
发送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