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小龙型号的辨析
前言:对于李小龙的型号,很多人有着不同的见解:有些人认为是反6,因为类8;有些人认为是7W8(坦克),还有些人认为是3;也有的人认为就是8。对于一名研究李小龙20余年的九型爱好者,我借此平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篇幅有限,只探讨到第一副型。
一、 主型
1.自信
我刚开始学武时,也在公开场合挑战过很多教头,当然,现在也有一些人来挑战我了……我从中认识到了“挑战”的意义,那就是,你的反应会是什么样的?你会如何去做?如果你很有把握,那你的心态就会非常、非常、非常的轻松,因为你会问自己“我真的怕那个家伙吗?我是否会怀疑他会打败我?”我没有这样的疑虑。
一直以来,大家总是问“李小龙,你是不是真的那么棒?”我说,如果我说我很棒,你会觉得我在吹牛。但是如果我说自己很差,你也知道我在撒谎。说实话,我不害怕在我面前的任何对手。我很自信,他们不是我的对手。我已经下定了决心,小子,你最好在我打倒你之前先杀了我。
——1972年,接受记者泰德·托马斯的采访
2.力量
将一个70磅的重型沙包踢出一个洞,连接在天花板上的链条为之断裂;
以一记侧踢将一个300磅重的超级沙包踢得碰到了天花板;
以他那著名的“寸拳”将人向后击出15英尺远;
两侧的双手能在5/100秒内击中2英尺远的物体;
用单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做俯卧撑表演,通常是以拇指做俯卧撑;
伸直双臂,将身体从地上支撑起来成一个“V”形并保持一分钟以上;
单手引体向上50次;
一拳将训练伙伴的头盔上的钢质护栏打弯。
——英国《肌肉与健美》杂志,2014年10月刊
3.复仇/保护
在李小龙所有的4部半电影中,“复仇/保护”主题贯彻始终。不止在电影中如此,李小龙在生活中也是一样:
李小龙打架也并非完全是惹是生非,更多是打抱不平。童年的李振辉曾在一次足球比赛中被对方球员打了一顿,他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给了哥哥们。李小龙听闻此事立刻冲出家门,找到那个肇事者,把他狂揍了一顿。从此,李小龙的高大形象便在李振辉心中树立了起来。
——拙著《李小龙:不朽的东方传奇》
有一次,妈妈一边吃饭一边跟小龙说:你这孩子真没用,对我们都没什么感情。小龙没说什么去辩护,他只是讲了个故事:如果我们在森林里,有只老虎,我会立刻去打老虎,让你们走。他用这方式想让妈妈明白,他是一直默默守护着这个家的。
——李小龙弟弟,李振辉《Bruce Lee:My Brother》
谈到打,小龙出手之快,实在是不见过不相信。有一回父母带我和小龙到那时希尔顿酒店的“鹰巢”晚膳和跳舞,事后小龙带我逛街。那夜他打扮得很帅,黑色西装整套。
不过天气热,他把外衣脱下搭在手里,露出了里面的紫色衬里,当时是很“炫”的打扮。走到天星码头时,四个流里流气的飞仔出言不逊地取笑他,大有撩架打之意。我看着四个人凶巴巴地围着我们,心慌起来便往站在我右边的小龙一望,看他如何是好。只见他气定神闲地站着,似乎没怎么动,待我回过头来之时,已见那几个家伙全趴在地上,其中一个还没命似的爬着走。
小龙说:“扫了他们一腿而已。”原来在那电光石火的一瞬间,他已出了腿。
——李小龙嫂子,香江才女林燕妮
4.纵欲
他喜欢吃米饭,所以,不论我们的莱是中式还是西式的,主食肯定是米饭。他特别喜欢韩餐和中餐。记得有一次去韩国餐馆吃饭,他吃呀吃呀,然后辣出一身一身的汗,又继续吃呀吃——他就喜欢这样。
他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书籍,但他否认收藏书籍是一种物质上的占有,他把书籍当成一种哲学思想、精神理念和生活模式的概括。所以,不论我们贫穷还是富有,他总是购买大量书籍。很快,他的藏书就像一个小图书馆一样多。那里就像一个宏伟的图书馆,总共有着几千本图书,包括各种关于古今格斗,兵器,健美体操,体育,电影制作以及东西方哲学书籍。
——李小龙遗孀琳达《李小龙故事》
对李小龙而言,练习与训练几乎就是他的工作。大多数人每天只空出几分钟来进行锻炼,而李小龙几乎是每天24小时都在训练。即使是在看电视时,他也会抓紧时间进行训练。
——《李小龙:无与伦比的武术家》
5.否定
在一开始的前文里,李小龙已经全盘否定了那些挑战者,认为那些人不是自己的对手,不足为虑。他最著名的其实是对于传统武术的全盘否定:
当处于实际的格斗时,你不是在和一个僵尸格斗。只有在东方武术里,才有99岁的武术冠军。我们确实用特殊的方式划分了独特的等级体系。事实上,我应该说,这是一个没有等级的等级制度。
——1967年接受《黑带》杂志采访
我不相信风格。因为风格成为了铁律。每一种风格的创建者出发点都是源于一个假设。但是现在成了绝对真理……对我来说,这是不正确的。
——1972年,泰德·托马斯的采访
6.控制
他和查克·诺里斯,乔·刘易斯以及罗伯特·沃尔这样的武术家进行非常快速且艰苦的练习。而事实上,对于他们来说,李小龙的速度太快了。他非常快,甚至能在你做出动作之前进退自如。
——美国柔道冠军海伍德·西岗
我一直在与身边的环境作斗争。因为我认为人难免会受到外在条件的影响。
——李小龙
他很崇拜他哥哥,老问我:“在你认识的男生之中,是不是我哥哥最帅?”“是不是我哥哥念书最出色?”他是不由得你答不的。
——李小龙嫂子,香江才女林燕妮
综上所述,我认为李小龙完全是一个8号。也只有8号完全符合李小龙的这些特质。
二、主型
对于8的“控制”来说,一对一控制个人,社群控制天下,自保控制事。李小龙对自己的定位是:武术家。而在九型里,能被称为“武术家”的,只有一对一8。
武术家是直接用武力来控制人的。而一对一也是扩张,过度,冲击,甚至可以认为是侵略。而格斗不可避免的会对人有冲击。武术理论中,人体中线是必须保护的,“敌之要点,我之要点”,为了战胜对手,你必须冲破对手的防御范围,缺乏一对一的冲击力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当一对一的冲击力和8的力量叠加的时候,试问:谁能挡得住?
8号的“勇士、战士”与反6不同,反6是为了反恐惧而勇、而战;而8号的勇、战、力是天生的,而且就没有害怕的概念,再加上一对一,所以他可以一往无前的战天斗地,而且更加从容淡定,反6就很难做到这些。二者的内驱力完全不同。
3和8都属于强人组,在开拓进取的行为层面上极其相似,所以也容易混淆。但是根本区别在于,3号为了完成任务和目标会与他人友好相处,迎合他人的需要(有点像2号)。但8是制定法律让别人遵守,不会迎合别人。
至于7W8(坦克),的确看上去比8还8,但是归根结底还是7号。7W8也叫“冒险家”、“现实主义者”,目的是为了寻找各种刺激好玩的东西,并在那些领域里成为权威。但是李小龙不同,他曾写过名为“Warrior”(直译为战士,勇士)的剧本,剧中的男主角是个从中国来美国的和尚,是个武术家。他想在这部电视剧里担纲主演;他还想在电影《无音箫》中饰演一个武术家,可惜都被好莱坞踢出局。他宁愿在好莱坞被否定,也要等机会当好莱坞电影的男一号,将武术推广到全世界。和7W8比起来,这就太不现实了,但是也能看出一对一8号的野心和掌控欲。否则为什么也叫一对一8“骑士、帝王”呢?
一对一也是深度的感情链接:
除了武术和哲学之外,他也喜欢写信。他是个极度感性的人,间中会写些诗词给友人。我跟李小龙真的一见如故,我不是个容易跟人相熟的人,跟他则好像认识了很久一样。我想,如果他喜欢结交一个人,他是有本领让那个人很快便跟他形成一个友谊之结的。
对逢场作兴的女人,他可说口没遮拦,对他真正心仪的淑女,他却像个小男生。一夜有位比他大的淑女,他当年倾心的女子,吻了他一下,便喜心翻倒地告诉了他的哥哥。没有动手动脚,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他永远不会对他真正仰慕的女子强来的。这是很典型的李小龙,追不到,他宁可写诗,苦恋,遥遥地思念。
他不动手时,人是很温柔的。“功夫”这两个字可以说是李小龙介绍给全世界的。功夫与小龙已成为连体双婴,而当时前程未卜,他亦心事重重。他告诉我:“有时我会半夜醒来,坐在床上大哭一顿。”男儿岂无泪,他是个相当善感的人。
——李小龙嫂子,香江才女林燕妮
1965年,父亲在香港去世,李小龙从美国赶回来,一到九龙殡仪馆门口就跪了下来,一路跪磕到爸爸的棺材前,几个兄弟姐妹,只有他这样做。他伤心地嚎啕大哭着,对着爸爸的棺材哭喊道:“爸爸,我今日成功了!你为什么不再看看我?”其情真意切,感动和感染了所有在场的亲人、朋友。
——李小龙姐姐李秋源
一对一是冲动:
他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电影工作狂人”。在拍完《精武门》后,李小龙请我吃饭,说准备拍第三部电影。结果他一讲就是三四个小时,连怎么配音也说了。我就说,你都说完了,还要我编什么剧本啊!李小龙当场气得想打我,幸好给在场的何冠昌喝止,说倪匡是玻璃造的,不能打。
于是李小龙就坚持我打他一下,倪太这时候也过来,打了他两下。妈呀,李小龙的身体真的好强壮!像桌子般硬,痛死我了。
——香港作家倪匡
我跟三个朋友一起租房子住,我们嫌屋子里铺的地毯既霉且旧,便把旧的换掉了,铺上新的。怎知包租公来收租时,看见旧地毯不见了,便凶神恶煞地把我们骂个半死,吼着要我们还他旧地毯。我们完全让包租公吓愕了。情急之下,我打电话给李小龙,告诉他我们让人欺负。不一会儿他便到了,还拿着一支手枪。双眉一竖,瞪着包租公,不但把包租公吓死,把我们也吓到了。见了枪,包租公马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李小龙嫂子,香江才女林燕妮
一对一是激情与梦想:
我相信,以我多年的练习,我会担比重任,成为第一位中国功夫大师。多年来,我一直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和功夫。我的目标是创建一所功夫学院,使中国功夫遍布美国(我计划用10~15年时间实现这一目标)。我这样做不是仅为赚钱。我这样,目的在于,我愿意让世人认识到中国功夫的精湛,我也乐于教授练习中国功夫,我也想为我的家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
——1962年9月,写给曹敏儿的信
一对一是幽默:
有时他会上我家。起初我有点担心父亲不欢迎他,原来一点问题也没有。他不但笑话成箩,还很擅长扮猩猩跑来跑去。我的父母才四十出头,童心未泯,爸爸又是个爱西洋幽默的,两人都说英语,很对嘴形。并非蔑视华语,小龙的中文比我爸爸好一百倍,但中国是个没幽默感的国家,用英语说笑话简直是大解放。
——李小龙嫂子,香江才女林燕妮
一对一是挑人:
黑带:你和李小龙最初的训练是怎么样的?
李恺:非常残酷。他挑选学生很仔细。他认为,他的学生应该待人和善,热爱训练,真诚投入。它不是一所商业化的武馆,他只接受那些被推荐来的人。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组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训练班级。40人左右。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几乎什么都没做,除了体能健身一类的训练项目:跳绳、俯卧撑等等。很多人开始抱怨,他们想要练习格斗技术,而李小龙只是让他们做基本的体能训练。训练非常艰苦,以致于不少人退出了。这个时候,李小龙才开始进行正式的训练。
——李小龙亲传弟子,李恺,《黑带》1988年5月刊
一对一是创造力:
在见识了李鸿新为其所制作的带锁的不锈钢金属盒后,李小龙便请他为其定制一些私人训练器材,李鸿新便成了李小龙的私人训练器材制造者,他根据李小龙那些充满灵感的设计草图制造了大量做工如艺术品般精美,质量上乘的手靶、脚靶、双节棍、握力器等。这些器材里,有许多是针对前臂练习而专门制作的。比如,单头哑铃、卷腕器、握力器等,这些训练器材都可以随意增减重量。因此,李小龙有着如此强壮的前臂,李鸿新制作的器材功不可没。
——拙著《李小龙:不朽的东方传奇》
基于以上,我认为,李小龙是个一对一8。
文章作者丨郑杰(天地豪情)
投稿文章推荐
“这只给你,你别给其他人”——5号自我觉察关于一对一本能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