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拉拉事件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
大家热议的焦点,有对平台方监管不力的抨击,有对制造男女对立舆论的担心,有成年人的生活艰辛的感慨,有没钱的无奈…评论区里大量的人聚焦于“女孩月入两万,还养狗,舍不得给一百几十的搬运费”上,评论养狗一个月多少钱,用来比对搬运费的钱,对立的声音不断交锋,透出一股股火药味,也让很多人对坠车女乘客充满先入为主的评判。事件在各大平台各种有意无意的导向里,“花钱”这个敏感而现实的话题,成了最突出的热议焦点。甚至有人搬出 “穷养女儿的悲哀”、“扶弟魔”等直戳人心的观点,大做文章。
九型的角度,有更多的发现。
第一个角度:自己搬
从很多细节来看,货拉拉女乘客在“自己把东西搬上车”的整个过程里,处于自保本能状态。
自保本能的特点就是计划控,一点点偏离计划的事情都能让自己失控,什么都按想好的来,控制在自己定好的计划内。从她自己搬东西(搬运来回15次之多)和掐时间(在规定40分钟内的等待时间里,36分钟搬完)等细节,都是自保本能的驱使。
有计划的做事,有计划的支出,该付与不该付的钱,不以多少为标准,而是以自己计划内还是计划外花费为标准,计划内的该怎么花就怎么花,不在计划里的一毛不拔。
现实生活中非常节约的富翁和花钱大方的普通人,跟月收入多少没啥关系,跟穷人富人没啥关系,跟自保本能的金钱消费观有直接相关。自保本能的消费表现,常常被形容为"抠",其实这只是自保本能对"计划性"的表达,计划性花费是其中一种常见表现。在这个女孩子当下的计划里,就是自己搬,没有“让别人赚这笔搬运费”的计划。
自保本能会传达出一种界限感,管理好各自的一亩三分地,能自己做完的事情还能省钱,那就没有必要麻烦别人(言下之意,你也不要来麻烦我)。现实生活的常态是,一个想赚点额外收入的司机从一个处于自保本能的乘客这里,赚不到额外收入很正常,不是特例,连少数事件都算不上。
计划性消费,计划性省钱,选择能不多花就不多花,哪怕是一分钱的消费,这与是男是女无关,与是穷是富无关,和养不养狗更扯不上关系,比比皆是的一种消费选择,只是因为女孩坠车死亡之后,这个“舍不得花钱”被当作细节,被无数倍的放大讨论,甚至成为众矢之的。
这里再延伸一点,这个女孩应该是比较缺乏社群本能的,由于缺乏社群本能,又处在自保本能的状态中,界限感更加强,看上去更加“耿倔”,社群本能比起自保和一对一本能,更善于沟通与借力,即便处于自保本能,如果社群本能不太缺乏,选择了自己搬,也会有意识的在沟通上花些时间,多解释几句,以社群本能常常提及的“社会经验、人情世故”来与他人互动。而从通报的信息来看,女孩没有多做解释(释放出强烈的界限感),司机选择了袖手旁观,连搭把手的动作都没有。
被自保本能过度强化的人的社会经验里,对“狮子大开口,讹钱,浪费”等等信息关注度会更多。
你有你的社会经验,我有我的固定认知。这之间的误会与偏见,多到无法斗量。
第二个角度:再次拒绝
在司机的再三催促下,女孩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了搬运。上车后司机第二次问,需不需帮忙搬下来。在等待了接近40分钟的时间里,司机在计算自己的用工成本,在为下一单争取时间,分析起来也是处在自保本能里。在每个人的认知世界里,都有一套自己的计划内与计划外,只是处于自保本能状态的人,会格外的执着于这一点。能处于按部就班又情绪稳定的状态里,在自保本能里代表了一种可控。
事件中的女孩可能会因为自己搬了15次感到吃力,而调整原定计划,让司机赚些搬运费,也可能继续按原定的计划自己搬,在可控范围里,计划是可变可调整的。而司机的催促与不满,带来的结果就是强化了女孩的计划性和坚持,女孩再次拒绝司机的搬运服务。没有出事的结果,是一个赚不到额外收入的司机带着满心的不快完成了一次没钱赚的买卖,一个女孩子按自己的预算最大限度省了钱,完成了市区内很小的一次搬家计划。而出事后的结果分析,这一次次的拒绝,带来情绪对立和不信任的后果,可以很严重。
我们的计划性和坚持,会演变成彼此伤害和关系恶化的导火索。
我们的本能里,藏着局限。
第三个角度:偏航
路途中,司机擅自改变了行车路线,这是司机的计划,比起导航指引的路,绕小路可以少等4个红绿灯,路程虽然长一点点,但可以省下些时间接更多的活(司机在等待的过程中就接了下一单)。
在司机看来,抄近道的路线驾轻就熟,这样的选择符合自己的驾驶经验,无需多言(毕竟只是市区内短短的10公里左右的路程,我只要把你送到目的地就可以了,你管我怎么开…)。而从偏航的那一刻开始,事情就从常态的选择变成了意外的开始。
女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四次提出偏航的质疑,希望司机走回导航显示的路线。改变路线,而且是改向一条完全陌生的,非绝大多数人经验的偏僻小路,在挑战一个人的安全感,也严重的挑战了自保本能的计划性和可控性。计划路线没有了,偏离了导航路线,几次提醒无济于事,引向未知,引发失控。一个不按既定导航路线行走的司机,遇上一个非常希望按计划路线行走的乘客,引发悲剧的意外因素就这样一点点埋下了。
第四个角度:6分钟的黑暗
警方通报中描述 “当晚过往人车稀少…21时29分许,车辆行至林语路佳园路口时,车某某两次提出车辆偏航,周某春起先未搭理,后用恶劣口气表露对车某某不满;车辆行至林语路曲苑路口时,车某某又两次提出车辆偏航,并要求停车,周某春未予理睬。发现车某某起身离开座椅并将身体探出车窗外后,周某春未采取语言和行动制止,也没有紧急停车,仅轻点刹车减速并打开车辆双闪灯…”
出事的地方是在同一条路的不同路口,一条灯光暗且相对偏僻的小路,超出了一般人对大城市马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灯火敞亮的认知范围。
这条路导致了意外的发生。
女孩的坠亡,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判断与她的6元素有关。
汽车行驶的路程中,既偏离了导航还陷入一片漆黑(出事的地段是整个路程中最黑暗的地段),这种藏在都市里的黑暗,让女孩子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一个巨大的未知与失控之中。整个林语路并不长,只是要绕好多个之字形的路口而且灯光忽明忽暗。在进入这条路之前,有资料显示她在出事前的六分钟,还在跟工作群上的同事互动,而正是这小路上短短六分钟的环绕,犹如恐惧助推器一般,把女孩子从质疑推向了恐惧,陷入危险情绪的六分钟里,悲剧发生了。我们的大脑常常会因为要逃脱危险,而让自己陷入真正的危险,恐惧来自于想象。当下情况,女孩陷入了怀疑和混乱,大脑里对危险与恐惧的预演与反应过度,会指挥一个人做出行动来应对,而女孩子在恐惧驱使下 “起身离开座椅并将身体探出车窗外”的应对行为,是产生坠亡的根本原因。
这里没有恐怖片,没有根本性的恶人、坏人、蠢人,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六分钟之前的工作互动还处于正常流动的状态,六分钟之后的坠车死亡,之间差的是性格模式的惯性驱动,一个习惯性恐惧与反恐惧的应对,“我在那里---怎么这么暗---我要停车---我害怕---我要知道我在那里(万一…我得做点什么)”…
曹操是个6元素很高的人,他把打算杀猪来招待自己的好心农户杀了,仅仅因为听到磨刀声,就草木皆兵,以为对方要对自己不利而反应过度,出现恐惧与反恐惧,把救命恩人杀掉…6元素对危险是有预见性与预演性的,“对所有即将发生的,不好的,让人恐惧的事情,我都要有所准备,甚至先发制人。”
为6元素代言的6号,在纳兰霍在《27种性格类型的自我成长之旅》中,就有这样的描述:“6号对‘丧失’有着令人惊讶的觉察,因此在面对外界不可避免的危险时,会强迫性地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6号似乎只能在不停的保护自己、对抗危险中获得慰籍,同时幻想恐惧情绪能确保自己控制局面,预见危险从何处而生和由谁而起。这种极端的痛苦会引导他们去寻找某个敌人,即造成其当前所受伤害的元凶。试图对各种困难做出预见。”
整个货拉拉事件演绎至今,出现各种版本,一个态度恶劣致人于死的无良司机,一个舍得养狗舍不得付搬运费导致送命的女孩,一场人际之间信任危机的声讨…
而从九型的角度来观察,这是一场人性的意外,虽如剧情般离奇,却藏着性格模式惊人的相似。种种习惯性的瞬间反应,被我们的人格模式驱使着,看上去匪夷所思的事件 ,背后藏着它的草蛇灰线。
我们的人格模式在应激事件面前,就像一辆无人驾驶且狂奔的汽车,以为是故事,处处是事故。而事件引发的舆论,如罗翔所说,人性之谜,往往在于它不是善与恶的对决,而是善与善的对决。我们在自己看重的事情上,附加了太多不加边界的价值。
文章作者:杨奎妍
九芒星九型人格学员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