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能类型
你了解多少?
本文选自第五届《裴宇晶博士九型人格副型深进班(阶段I)——六种本能分支的全解与成长》课堂精华
小伙伴们,我们一起通过课程中的“对冲访谈”、“关系访谈”,深刻体验学习了三种本能类型与缺本能的特征及本质;
我们知晓了不同本能类型在同一情况下的不同反应,也逐渐学会了接纳不同的类型的人;
哈哈哈,我们的课堂精彩十分,可惜的是小编只能取冰山一角分享给大家了!
在九型人格副型体系里
自保型——为“事”托底
一对一型——为“爱”托底
社群型——为“场”托底
三种副型各具特点,异彩纷呈!
可你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托底吗?
一对一型追求深度链接,在激荡中追求体验与满足,喜欢剑走偏锋,创造力外显。
而自保型更偏于安全稳定精进,他喜好逐步深入,追求持之以恒的效果。
社群型人却执于中段,既不热衷于一对一型所迸发的张力,也没有自保型人的平稳推进。
他用自己的顺从
与对环境的妥协
整合一对一型的爆发和自保型的持久,为已所用
你好我好大家好
为了更鲜明呈现其中的精彩,小编以一对一型与自保型的性格特色事例展开描述;
带大家走进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一对一型人的生活本来也没有多少秩序性,且不喜欢活在惯性中;
他们喜欢创造,喜欢“天马行空”
所以一对一型可以凭感觉、激情,在乱中取胜;
而自保型人则生活在一个惯性系统里,所有的都是
“按部就班”
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产生“蝴蝶效应。”
可谓一步错,步步错
就像玩多米诺骨牌,一张倒下,其他纸牌无可避免全部倒下,这也引发了一系列自保环节出现的问题。
换个更清晰的说法来描述这一效应,比如
“焦虑工作问题——失眠——身体疲惫——更严重工作问题——严重失眠……”
自保型只能在乱中更乱,如此反反复复!
除了生活中的差异,在工作中,他们的的认知也有着鲜明的不同。
首先,我们来看看一对一型人和自保型人对
课堂里有学员说:
“都说自保型人喜欢工作,
其实自保型人常常只是在做事,而不是工作!
对一对一型来说,工作的灵魂是创新和创造价值!
做那些有创造性、有价值和意义的事,对一对一型人来说才是工作。”
裴导:
✕ summer
完全正确,没有创造性的,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的完成,那不是一对一型人的工作!!
哪怕没有百分百完成任务或者只完成了一部分,只要有价值、有意义、有创造,那也是出色的工作!
自保型人往往只是“机械化”做事,按部就班;
可能对于他们来说,
干完一天的活就算是在工作
其中的过程不重要,思想有没有闪出火花同样不是他们在意的点。
在了解了副型的差异之后,我们逐渐放下了排斥、评判......
也正是因为被看见,被体验,才让我们对不同副型的人给予了极大的理解、懂得还有心疼……
在这里,我们清晰地
理解“我存在的合理性”
看到“我潜在的可能性”
在这里,我们真正地
看见自己,接纳自己,迁善自己。
接下来,跟着小编进入副型更深的地带吧!
让我们一起去发掘副型背后的秘密!
三种缺失本能类型,
缺自保型:幼儿时。
从小容易丢三落四,习惯养成困难,不关注琐碎细节;
喜欢自我探索,自我导航,求新求变,无法按一成不变的既定方法做事。
缺社群型:就业时。
学生时代,只是按部就班学习,三点一线,没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参加工作进入社群以后,问题暴露。
职场语言听不懂,社交暗示读不懂,群体行为看不懂,导致各种不合时宜的尴尬,这也在别人眼里被打上
“愣、直、不迂回”的标签。
缺一对一型:恋爱时。
如果只结婚不恋爱就没有问题,处理婚姻关系也相对变得容易一点,但恰恰需要先经营一段恋爱关系。
一旦恋爱就会在维系亲密关系上暴露严重短板,容易导致亲密关系破裂。
原来,缺失本能类型的问题并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长大后“一蹴而就”;
不同的副型暴露问题的时间不同,呈现出的特点也各有差异。
是不是以前都没发现还有这么神奇的特征?继续去探索吧~
在生活中,我们偶尔会因为各种事情感觉心里不舒服,然后随之产生焦虑,这是为什么?
仅仅是事件本身吗?不见得,很可能是副型“掉层”了。
那么我们
自保型:
你的自保是否真的满足自保了?
你的自保方法是不是真正有效?
你的自保措施
是让你更健康,安全,有序
还是更消极、焦虑、无序?
一对一型:
你的一对一是滋养了别人还是消耗了别人?
你的一对一是有自己还是没有自己?
你的刺激激情是让生命更绽放还是凋零了?
社群型:
你的社群是
忠于团体,忠于大局
还是工于心计,只为虚名?
你的无私奉献
是建设团体
还是假公济私,为己谋利?
你的玩转乾坤
是让团体发展更好还是逐步衰落?
看见自己所处的层级,进而付诸体验。
才能真正打破目前的困境,做到“破茧成蝶”!
完成一次完美的人生蜕变,这是九型人格成长的核心!
说到这里,相信有不少伙伴会问:
副型对我们的人生有着如此巨大的影响,那么它对我们个人成长又能带来哪些启示呢?
是“尽情发挥第一副型的优势”?
还是“全力补上第三副型的短板
然后一切都会变得好起来”?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无法判断对错。
但值得一提的是,二者都存在偏颇,而副型更需要一种巧妙的平衡。
我们本就是生而不完美的凡人,只靠其中一种副型远远达不到自己的人生期望。
但是是否有勇气接纳这个不完美的自己。
接纳那些美好背后的不美好,阳光背后的阴影,才是衡量我们是否开始成长的证据。
副型是一门非常接地气的学问,能指导我们对自己更好地进行看见和接纳。
只有真正看见自己,拥抱自己,
生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滋养!
【相关链接】
【课堂精华】为什么我的“不迂回”成了你眼里的“无可救药”, 你的“过于热情”成了我鄙夷的“虚假、客套”?
【课堂精华】终于,我明白了你的“无理取闹”,你理解了我的“不懂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