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徐东澍
编辑| Auole
· 九眼看中国之教育篇 ·
最近教育领域有件大事,”双减”。双减是教育改革,而且是从娃娃抓起的教育改革。
为什么要教育改革?因为到时候了。到了什么时候?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
双减的深层目的如果实现,足以托起一个盛世,意义就是这么大。
01
应试教育的历史
上一次有同等意义的教育改革在唐朝,创立于隋而完善于唐的科举制度,开启了中国应试教育的时代。
唐朝也是历史上的盛世,可见每逢盛世必兴教育,因为社会发展倒逼教育改革。
# 唐代以前的察举制 #
我们总是说应试教育应试教育,那应试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从唐,唐开始科举,唐以前是察举制。
我们知道一句话,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这是形容的察举制下,举荐公正。所以那时候的各级官员除了理政治民,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举贤荐能。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可以很容易想象这个制度的弊端,很容易公器私用。即便是没有私心,那也会受制于信息的来源有限。
今天我们资讯发达,比如我在内蒙古做直播,那你们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草原上,有个5号挺能嘚吧嘚,如果你们中哪位是高级官员,那我这个人就可以“上达天听”,就能让皇帝知道我。
那如果我生在察举制时代,生在蒙古草原上,那估计只能放羊时和羊嘚吧嘚。
所以官员们能看见的人才,也就是自己身边那些人,所以这就形成了世家门阀这样的一个阶层,所以陈胜吴广会诘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阶层不流动,统治不稳定。
# 科举制的优胜之处 #
统治阶级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开创了科举制,察举制是考察举士,科举制是开科举士。
我们现在总是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是唐朝划下的,这个线保证了基本的公平,这是科举制改革的优胜之处。
从九型本能类型角度看教改
02
# 双减的目的和意义 #
我为什么认为双减可以与科举相提并论?因为科举开创了应试教育时代,按照国家需要批量生产人才,直到今天的高考仍是如此。
而双减的目的是通过减少学生负担来解放学生天性,按照人才自身的发展需要来实现个性化教育。
这是教育领域的第一次供给侧改革,是教育第一次从人性出发,是第一次从顶层设计个性化教育。
高层在努力回归教育的本质: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教育的焦点将从培养变成发现,从定向培养变成发现天赋,从如我所愿变成如其所是。
# 本能类型角度看教改 #
是不是越听越熟悉?是的,这非常符合九型人格的理念,在这个政策落地的过程中,九型是目前已知的最有力的工具,没有之一。
从九型的视角看,这次教改是国家第一次把一对一放在首要位置,之前都是把自保/社群放在前面。
一对一是兴趣导向,自保/社群是责任导向。
今后的人才将不是按照社会需要的方向生长,而是按照人才自身的兴趣和天赋生长。学习的动力将从外驱变成内驱。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将变成:我为世界带来什么?这是从索取到付出的转变,从第五层级到第四层级的提升。这将是多么美妙的场景!
所以我认为,如果双减的深层目的能够实现,那是与科举意义同等重大的教育改革。
但是对于应试教育,我们仍然需要公正评价,需要充分肯定并继承其中的优良资产。
# 应试教育的自保/社群属性分析 #
应试教育制度批量生产了国家需要的人才,实现了人才来源的广泛性,解决了阶层不流动的问题,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教育部相关领导解读双减政策时说:现在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可以说,短视化和功利性这两个问题是伴随着应试教育制度的始终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既短视又功利,更要命的是这还是皇帝写的,代表了顶层设计。
应试教育制度在历史上的贡献居功至伟,中国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秀才则是不计其数。
这种有着完整体系的批量生产人才的机制,制造了庞大的精英人才集团,支撑了中国一千多年的全球领先地位。
应试教育在自保和社群两方面还是成功的。
教育制度的形成决定于顶层设计。
应试教育在中国形成了两个路径:
1、政府根据国家需要(社群)设置学科(自保) 。
2、学生学习知识(自保)满足国家需要(社群)。
两个路径都缺一对一。
一千多年科举就是如此,科目是国家设定的四书五经六韬,因为统治阶级需要这些。当年唐太宗在城楼上看着鱼贯而入的应试举子,忍不住大笑: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学生则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一个“货”字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货是什么?货是交易,是买卖!既然是买卖,那当然要功利,不讲功利的做买卖就是耍流氓。
国家从当前的需要出发设置学科,从而缺少前瞻性。这是从顶层设计就造成的短视化。
个人为了满足国家需要(好就业)而学习知识,因为缺少一对一,学校批量生产了螺丝钉式的人才:我是革命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这些人才有能力满足岗位需要,但是缺少创新性,不能在岗位上推动行业发展。
以新中国的教育顶层设计为例:中国建国后的首要任务是,把中国从农业国家变成工业国家,所以建国后重理轻文相当严重,以至于在人文领域有个说法:民国之后无大师。
而在理工科里,又更多倾向于工科。今天中国能够成为基建狂魔和制造业第一大国,是从建国以来对工科大力投入的红利。
作为工科领域最辉煌的成就——两弹一星,是很多的科学家们放弃了一对一,服从了自保/社群,才换来的成果。在那个年代,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人才太匮乏了,我们必须集中使用,个人必须服从集体。
所以在那个年代,那个背景下,我们选择那样的顶层设计,是合理的,甚至是英明的。我们不能脱离时代看历史。
后来的改革开放,开启了全民致富的时代,向钱看的心态进一步放大了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短视化。
所以物极必反,应试教育到了今天,一方面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极致,严重的异化了学习的目的,需要松绑了。
另一方面中国已经完成了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华丽转身,现在需要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
所以国家需要的正是不以国家需要为目标的创新型人才,因为最好的创新一定是基于个人兴趣而不是国家需要。
国家创造一个环境,鼓励每个人在兴趣范围内的自由探索,就是满足目前国家对于创新需要的最好途径。
今天虽然提出了双减,也展示了美好前景,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千多年的应试教育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去应试化任重道远。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方向,就必须先找到根本。
中国之所以有应试教育,之所以应试教育又带来了短视化和功利性,是由中国的国民性格决定的。中国的国民性格是自保/社群6W7,缺一对一缺5,这个人格结构,对中国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有五个方面。
第一个影响——中国式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而缺少科学精神。
自保/社群保守务实,6w7解决问题。
首先,在为什么读书的问题上,当年有人回答为了升官发财,有人回答为了光宗耀祖,而周恩来做出了那个著名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已经是中国读书人的最高境界。
但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本质是具有爱国精神的功利主义。当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功在国家利在百姓,这是超越了个人利益的高尚情操,但仍是功利。
真正的科学精神没有功利心。在发现核能之前,科学家们并不知道原子核里有什么实用价值,他们只是出于好奇,想知道那里有什么,这个好奇就是科学精神,这里没有功利心,只有探索欲。
因为缺一对一缺5,所以“为探索宇宙而读书”在中国是极度稀缺的精神。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并不具备产生科学家的土壤。当然,产生发明家的土壤还是有的。缺少科学精神,还造成了中国电影里,科幻题材的影片最弱。
第二个影响——重视技术应用,忽视基础科学。
6w7注重解决问题,6w5注重寻找规律。为什么中国有“四大发明”而不是“四大发现”?因为发明是技术,发现是科学。技术是实用主义,科学是探索未知。
因为缺一对一缺5所以忽视基础学科的探索,而重视应用学科。所以我们只有四大发明,而不是四大发现。所以我们是科学弱而技术强,但是科学弱了,技术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近代中国的落后就源于此。没有深入探索四大发明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中国对近代科学没有贡献的原因。
任正非在谈到5G技术时讲过:我们真正的突破是数学,手机、系统设备是以数学为中心。与其说美国在封堵华为5G,不如说美国在封堵中国数学。
2020年9月,习近平出席了“科学家座谈会”。在那场座谈会上,他对当下我国面临的问题直言不讳。习近平提到,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
我国在基础学科的投入上偏低,但是在技术应用的能力上偏高,也就是说,在从知识到利益的链条上,我们更多的抓住了后半段。
那么,最重视基础学科投入的美国肯定不爽,这就是网友们戏称的:美国负责想,我们负责实现。所以美国会卡我们脖子,而我们也确实会因为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而受制于人。
第三个影响——中国人缺少创新精神而重视维护传统。
缺一对一缺少想象力,缺5缺少创新力。自保/社群求稳定,6强调忠诚,6w7经验主义。
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下,“天地君亲师”是不容违背的,更别说颠覆了。中国社会,很多人会把创新当成是目无尊长:“别人早就研究出来了,你以为你能比别人强?”
所以在中国,“祖传秘方”永远比创新的东西有说服力,就连街边给手机贴膜的小摊儿都立了个牌子“祖传贴膜”,据说还是从他哥哥那辈儿传下来的。
历史上开宗立派的人,大多是能够颠覆性创新的人才,但是这些人的徒子徒孙们,却为了维护这位创新型的祖师爷而成为反对创新的力量,这很讽刺,就如同每个刚挤上公交车的人,都马上变得不希望后面的人挤上来。
缺少创新,尤其缺少颠覆性创新,是从教育的源头就决定了的。
教育的源头是什么?教师。
教师的源头是什么?师范。
师范的理念是什么?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高是自保,身正是社群。
我们的教育,从源头上缺一对一。
我们从来就没有“颠覆前贤为师,特立独行为范”这样的思想。但是这样的老师却是国之瑰宝。
历史上曾有一位老师以“特立”为名,取"特立独行,高洁自守,不随流俗,不入污泥"之意。此人叫做徐特立,延安五老之一,曾任长沙师范校长,他有一个学生,名叫毛泽东。
毛泽东一生所行之事,没有一件不是颠覆前贤,特立独行之事。其中包括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第四个影响,是中国人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教育中,美育最差。
这主要是因为缺一对一。
审美,这个相当“不实用”的能力,一向不被国人重视,似乎这个能力只能属于那一小部分艺术生。
古代中国,审美是贵族的能力,包括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建筑器物、服饰家具等等,可以说是相当灿烂,同时也相当高端,仅服务于权贵阶层。
反而是有些少数民族,普通人也能歌善舞。再看看汉民族的广场舞,只能说提升空间极大。
我们今天农民自己盖的房子,豪华程度是不差了,但是设计那是一言难尽。各个大城市的奇葩建筑,也是异彩纷呈。
之前新闻里批评某大城市的管理部门,把一条街的商户招牌,统一改成黑底白字,成功营造了庄严肃穆的哀悼感。因为管理部门是最缺一对一的部门,最没有审美能力。
美育并不仅仅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只关乎审美与修养的训练,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训练,在于创意性思维的培养。这是各行各业的需要,而不只是艺术行业的需要。
第五个影响,是追求整齐划一。
缺一对一的6号性格,是“中庸之道”的基础。因为是缺一对一的6,中国人对于“突出”非常恐惧,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毁之”。
而中国人对于整齐划一这件事,非常擅长,也非常迷恋。大到阅兵式,小到广场舞,中国称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这些都是追求整齐划一的典范。
整齐划一在教育上的体现,古代就是格律诗,八股文,现代就是标准答案。
整齐划一,消灭了多样性。
日本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村修二,谈到东亚教育时说:“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需要他们有能力提出新颖的想法并付诸实施,不幸的是,普鲁士教育体系的目标与这一社会需求恰恰相反。
如今的教育完全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异常美妙的多样性与细微差别,而正是这些多样性与细微差别让人们在智力、想象力和天赋方面各不相同。”
综合这五个方面,应试教育的短板是缺一对一缺5,需要补充这两个元素。
怎么补?其实很简单,孩子的想象力是天马行空的,孩子的好奇心是极其旺盛的,作为家长和老师,只需要不去限制不去扼杀就好了。
我在咨询中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案例,家长的诉求是:孩子太喜欢看历史书了,我们把他的历史书藏起来,他就又哭又闹不吃饭,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这就不是一个问题。
这种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难道不是弥足珍贵的吗?之所以家长认为这是一个问题,按照家长的说法,就是“考试又不是只考历史,他用了太多的时间看历史书,影响了完成其他各科作业”。所以,减负之后,他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看自己喜欢的历史书。
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提升健康层级,健康层级提升了,就带来整合,就更有能力弥补短板。这就是九型里说的:天赋做事,整合做人。
从来都是发挥天赋带来全面进步,没有听说过压制天赋能带来全面进步的。
裴导说过,他在咨询实践中总结出来,老师和家长所认为的问题儿童,以4579居多,我个人目前接触到的休学辍学孩子,以459居多,那么4579这几个类型,有什么共同点呢?是不是都是想象力极其丰富的类型呢?
是的,但是想象力极其丰富,就是不受条条框框限制,也就是不受约束,不好管理,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是与应试教育有冲突的,那么长期冲突又长期被打压,孩子的心理就容易出问题。
其实45具有独创性思维,79具有发散性思维,这都是非常宝贵的能力。但是同时45反传统,7多动9迟缓,所以我的总结是“45反动,7乱动,9不动”,这就是应试教育下老师眼中的问题。
目前的双减,其深层目的,是要保护并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思考力,对于这几个类型的孩子,之前的问题,就会变成优势。
丰富的内在世界,就可以成为创造力的源泉。可以说,属于这些孩子的春天即将到来。
我们在九型人格的课堂实践中可以看到,成年人上九型课,还有些人会找不到自己的型号,而未成年人上九型课,就没有找不到的,这说明孩子的个性更鲜明,更本真。
如果在这个阶段加以识别,保护,充分发展,健康成长,每个孩子都可以在自己的性格里逆影成光,那是多么令人期待的未来。
03
教育的目的及未来展望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了教育的五个目的: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培育人才,开发人力,造福人民。
这里面,第一条凝聚人心,这是国家层面的考虑,最后一条造福人民,这是社会层面的的需要。
中间三条,完善人格,培育人才,开发人力。这才是学校和家长以及社会培训机构能够做的。
而这里把完善人格,放在最前面。这是在强调人格完善的重要性。
人格的完善不是把所有人培养成一个样子,而是让每个人在他的性格里健康成长。
教育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正好对应了完善人格,培育人才,开发人力。
家庭教育对应完善人格,学校教育对应培育人才,社会教育对应开发人力。
所以,作为家长,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支持孩子的性格成长。注意是支持不是改造。
这就是在双减大背景下,教育对家长提出的新的要求。
最后,我想说的是,对应试教育的改革,并不是对国民性格的否定,而是对国民性格的整合。
“双减”只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开始,教育领域的革命,将带来难以想象的前景。
《三体》中说:人类的未来,是星辰大海。而这一切,从解放想象力开始。
未来可期,愿与诸君共勉之!
想提升亲子关系、亲密关系
的小伙伴们看过来喽~
快来打开荔枝微课——裴宇晶博士专栏
让我们一起听听裴导深入浅出的分享吧!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