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型女儿:这一次,我终于理解了社群型爸爸

周颖 裴宇晶博士九型人格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作者| 小  颖
编辑| Auole

这是我第三次写我的爸爸了,以前我不懂,为何我这么的任性妄为,以前我不懂,为何我对爸爸一点点小期待不能满足就哭啼啼。

从2017年开始学习裴老师的九型人格,渐渐开始对自己和对亲人,有一些了解,也化解了我内心很多的误会。

这次碰巧国庆假期来学习裴老师的本能类型应用课,职场、创业、婚恋、亲子各大维度的落地应用课程。


曾经经历的工作不稳定,创业,恋爱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现在还历历在目,真的是多么痛的领悟!曾经一直盲目的活着,现在能够清晰的看见自己的过往人生!

这次让我触动最深的亲子关系,有些人好奇,我一个没结婚没孩子的姑娘,为什么总是对亲子关系那么的感兴趣。

我的妈妈是一位自保型的妈妈,对我们的照顾很细心,很体贴,很周到。

很感恩我的妈妈在我小时候给我了很多的陪伴和给了我足够温暖和自由,一直的尊重我,允许我。


可是我依然觉得我生活的不那么的幸福美好,原因是,我一直认为我的爸爸不够爱我。

比如我小时候最在意的“家长签字”,比如我最在意的“爸爸给我答疑解惑”,比如我兴高采烈的告诉爸爸:“我这次考试成绩优异,期待一份嘉许和肯定”,比如每次我满心欢喜跑邻居家“喊爸爸回家吃饭”。

可是我得到的回应是“让你妈妈给你签字”,“作业不会,自己去想”“人家怎么能考多高的分”“你先回去,我不回去吃,烦死了……”

简单的这几句话,对于心思细腻敏感的我,却是极大的伤害。就像烙印一样刻在我的心里。

我不理解,我也想不通?难道我很差劲?!难道我很讨厌?!难道爸爸根本不爱我?!


带着这份质疑和渴望被爱的经历中长大,我的努力只是想要得到爸爸的一句肯定,也曾经多次的质问:“您是不是对您的女儿很不满意,觉得您的女儿很差”。

印象中爸爸没有给我回应,感觉自己不断的在被伤害中长大。

后来我渐渐发现其实爸爸还是很在乎我的,也很爱我,只是语言上有些难听。

2011年的2月,2014年的6月,我写过两篇关于爸爸的文章,记录了爸爸爱我的美好时光!

一对一型的我总是患得患失,每当想要爸爸的回应,没有得到想要的回应,就会情绪很不好,再次轮回在“爸爸不爱我”的感觉里!

去年有机会学习裴老师的本能类型线上课,我对我爸爸第一次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的爸爸是一个爱交朋友,很爱面子的人,我的爸爸是一个爱看新闻联播的人,我的爸爸是一个很大度温和的人。

我的爸爸是一个很有包容心的人,其实背后默默为这个家庭承担了很多很多。

我的爸爸经常教我在酒桌上敬酒,希望我是一个善于社会交际的人,善于沟通表达的人。

只是我的爸爸不太擅长那些细节小事,精打细算。

我也开始理解我的爸爸,我开始敞开和爸爸分享我的一些日常小事。

也愿意说我遇到的问题,愿意去表达对我爸爸的理解和看见,愿意去表达我对爸爸的爱。

爸爸说:“没有大人不爱孩子的,你们三个孩子,我都爱”,不擅长表达爱的社群爸爸,让我很感动,很幸福,我说我理解,我明白。


国庆这三天的学习,基本化解了我内心所有的困惑,那些“不签字,不解题,不夸奖,不及时回家”这一系列小问题,不再是问题。

而且也是爸爸本身就比较难做到的事情,满足不了我的期待也是正常的现象。

爸爸只是通过他的方式来教育我们,用他的方式来爱我们。

很感谢你这次社群的同学们敞开的分享,分享你们的生命故事,让我懂得了我的爸爸,看见了很多爸爸背后的不容易🙏🙏


我想对我的爸爸说,不管发生过什么,或许有些事情,我做不到原谅和释怀,但是我依然感恩。

感恩您让我看到了我身上缺失的部分,让我看到了社群型人最珍贵的一面,让我看到我生命的完整,从来不曾有缺失。

很感恩裴导给我们带来这样的菩萨课程,让我化解了很多我和爸爸的误解🙏🙏

我爱我的爸爸妈妈,我爱我的家人🙏


(作者系九芒星首届裴宇晶博士副型应用班学员 周颖)

【相关链接】

社群型家长与缺社群型孩子的亲子关系(文/裴宇晶)

裴宇晶:不喜欢社交,就不是社群型人吗?——关于社群型的“正本清源”

【课堂分享】社群型:为什么要给我讨厌的人那么多偏爱和照顾?

裴宇晶:要么“开挂”,要么“挂”——一对一型人自我成就的秘密

【课堂分享】一对一:“我总觉得自己像是挂在别人裤腰带上的人”

欢迎小伙伴们参加21届专业班二阶段,更深入地走进27种副型的世界!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